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芭微信号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 炉中火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谊长……” 这一曲温暖、熟悉的歌曲,那一段侠骨柔肠的感人情节,正是出自中央芭蕾舞团于1972年根据革命历史人物“第一代红嫂——明德英”的真实事迹创编、演出成功的民族芭蕾舞剧《沂蒙颂》。这部永不褪色的民族芭蕾经典,通过剧中“英嫂”这一人物形象,讴歌战争时期广大中国普通女性的聚焦,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一家亲的颂歌。
《沂蒙颂》的排演成功,感动了千千万万曾经经历过那些峥嵘岁月的一代人、几代人,然而在时光流转中,岁月的烟波虽然没有湮没那光辉的事迹、英雄的面庞,但时代的前进、世事的更迭,更需要以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再次发掘、弘扬和传承英模的故事、“红嫂”的精神和那厚重深沉的沂蒙情怀。
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历史时刻,在中芭冯英团长的倡导下,剧团艺术创作人员再一次沿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足迹,寻访沂蒙山区感人的红嫂故事,希望再一次用足尖芭蕾的刻画、演绎,展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勾勒出红嫂身上特有的军民鱼水血乳交融的平凡大爱,也希望用现代人的视角、现代人的感受,再一次演绎“红嫂”的故事,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
大爱无疆犹留先烈志 浓情有鉴还有后来人
伴着3月的春寒,中芭《沂蒙情》主创团队一行10人,在周六的清晨踏上南去的列车启程前往山东临沂,经过火车、客车近5小时的长途中转,来到沂蒙红嫂的故里沂南县,开始了为创作芭蕾作品《沂蒙情》的采风、学习活动。
了解沂蒙红嫂,对于80、90后的演员来说,大多是通过中芭老一辈艺术家创编的芭蕾舞剧《沂蒙颂》里的“英嫂”得来。舞剧中“英嫂上山采野菜,发现重伤昏迷的解放军排长方铁军,英嫂面对生命垂危、急需喝水的伤员,急中生智用自己的乳汁喂给方铁军,救活了战士……” 感人至深的情节故事,早已让年轻的采风队员对红嫂在心中有了深深的敬意。然而,当采风队员亲身来到沂蒙红嫂的故里——沂南县后,当参观、倾听关于沂蒙红嫂的众多奉献与牺牲的事迹之后,才真正的了解“红嫂”是沂蒙山区里的一群人、一代人、几代人!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正如沂南红嫂纪念馆中的讲解员讲到的:“在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沂蒙红嫂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大部分人是一生辛辛苦苦、默默无闻,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送军粮、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红嫂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
半间屋情深似海 一勺汤恩重如山
采风队员第一个参观的就是当年芭蕾舞剧《沂蒙颂》中“英嫂”的原型——沂蒙红嫂明德英的展室。沂蒙红嫂是一个先进女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明德英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抗日战争时期,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八路军伤员,著名作家刘知侠以她的事迹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从而诞生了“红嫂”这个伟大的称谓。红嫂明德英的感人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之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看到明德英真实感人的事迹,采风队员不禁泪湿了眼眶,曾经剧中的一幕,此时此刻就在眼前,非凡义举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在参观过程中,《沂蒙情》的女主演侯爽有感而发:“身处和平年代,在我们这代年轻人头脑中,对于历史人物、战争英雄只有书籍中、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今天参观红嫂纪念馆,特别是明德英的事迹展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感受真实的人物,这对于我们理解红嫂精神,并在剧中刻画人物、演绎情节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讲,诠释这个题材、饰演这个人物非常困难,但是,为了让这宝贵的红嫂精神传承下去,我们一定要演好,这对国家、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这一代的教育都会有贡献。我想此次再演红嫂,与早前的艺术作品相比,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演绎的重点也会不同,但其中表现的精神是相同的。”
《沂蒙情》采风创作的男主演武思明在参观明德英事迹之后激动地说:“红嫂明德英的故事真的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不是亲身到此、亲眼目睹英雄的事迹,更无从去饰演这些让人敬仰的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用芭蕾去展现那个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深,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有着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有舞蹈的挑战,也有‘人物’的挑战。时隔久远、时代差异,要把观众拉回那个时代,并被我们情真意切的舞蹈所感动,是很有挑战的!今天,我们实地采风学习,就是回到人和事的‘原点’,去体会、去模仿、去寻找。”
民拥军深山献爱 母育婴小院添慈
随着讲解员的指引,中芭创作采风人员来到了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展室,又是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让队员们以泪洗面——王换于将烈士的孩子交给正在哺乳期的儿媳,含着热泪说:“这是烈士的后代,让他们吃奶,让咱们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磕打死了,你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就断了根了。”采风小队中的中芭芭蕾大师徐刚在听到讲解员复述这几句话时,不禁背过身擦拭眼角泛出的泪水。抗战时期,王换于接受党的委托,建立战时托儿所,最初有27个孩子,后增加到42个之多,从出生才几天到七八岁,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折。在参观结束后的讨论会中,徐刚大师感动地说:“王换于的故事完全打动了我,她那种舍弃骨肉而保护烈士子女的义举、壮举是不容质疑的英雄所为,这是人间大爱的真实展现。前辈们的《沂蒙颂》到今天创排的《沂蒙情》,都是在宣扬沂蒙红嫂的精神,这种传承是中芭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中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平凡百姓大爱无声 军民鱼水血乳交融
一间间红嫂事迹的展室,就像矗立在沂蒙山上的一座座丰碑,她们记录着平凡的不平凡,她们记录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大爱。还有沂蒙大姐李桂芳为代表的“六姐妹传为烽烟佳话,火线桥载于岁月史书”,以及拥军好妈妈胡玉萍等等、等等…… 用此次《沂蒙情》创作采风带队领导中芭副团长王全兴的话说:“回想当年中芭老一辈艺术家为创作《沂蒙颂》,先后六次下基层来到沂南采风,他们不畏艰苦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倾听红嫂的感人故事深受启迪;中芭与沂蒙人民从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并通过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而代代相传。今天,我们再次对沂蒙红嫂的故事进行再创作,这种扎根基层、深入生活的体会是非常必要的。采风活动中,大家所听、所看、所感,特别是对红嫂在后方战斗、支援前线、解救伤病员的忘我牺牲,都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间,也一定会体现在创作之中。我们的采风队员在红嫂精神的激励下,也在积极讨论创作的思路,如何把《沂蒙情》的‘情’进行更贴切的打造,包括舞蹈动作、情节脉络等等,我想此次采风也是在思想上、心灵上、创作上的一次突破!再一次用西方芭蕾的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出红嫂精神、中国精神,创作出有温度、有筋骨、有道德的时代作品。”
蒙山感动三江暖 沂河润育五湖春
当得知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儿媳张淑珍老人健在的时候,中芭采风小队在王全兴副团长的提议和率领下,抽出采风座谈会前的间隙时间,驱车前往老人家中探望,并送上中芭剧团的慰问品、慰问金。104岁的老人张淑珍笑盈满满地拉着前来慰问的王团长和演员们的手与大家围坐,在老人稳步前行与演职人员合影时,大家看到老人身体康健都纷纷感到欣慰。
中芭沂南创作采风的活动也得到了沂南县委、县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由沂南县委书记亲自出面协调,由县委宣传部部长亲自陪同进行了一系列的参观学习活动,并在采风第二天为中芭主创人员组织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创排座谈会。前来出席座谈会的有沂南县委宣传部的现任领导和老领导,有县党史委、县文广新局、县委党校、县文化馆等相关领导,同时,还有山东省委省军区的老将军们以及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讲述了红嫂的历史,以及他们与中芭《沂蒙颂》创作、首演时的亲身经历;情感朴实、句句中地,让采风队员们收获丰富。
其中,来自山东省军区原参谋长、少将金培昌将军讲到:“中芭即将创排的《沂蒙情》,突出一个‘情’字是非常贴切的,我认为沂蒙红嫂的精神主要体现在这个‘情’上,那就是她们当年的无私奉献与牺牲是对国家的情、对人民军队的情、对人民的情以及对未来建立新中国充满希望的情。我想《沂蒙情》中的情也就是这些‘情’最好的表达。”
一席动情的话讲到了中芭采风队员的心坎里,讲到了《沂蒙情》创作的主题中;是的,对于沂蒙红嫂、对于那段历史和那些故事,只有怀着真情、深情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大爱之情,也才能弘扬、传承其中的精神;中芭《沂蒙情》主创人员赴沂南采风、学习不虚此行,并再一次在心中与沂蒙红嫂、沂蒙人民结下了不解情缘。“蒙山感动三江暖,沂河润育五湖春”愿这一方山水滋养出的精神指导着沂蒙人民走向幸福生活,也希望这种精神在中芭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中传承永远!
撰稿:孙政/摄影:时任